蘇報訊(駐園區首席記者 董捷)昨天,園區2022年國資工作會議舉行。據了解,截至去年底,園區國企資產總額2135億元,凈資產839億元,利潤89億元,凈利潤68億元;實現納稅31億元;上繳國有資本收益11.58億元,為國資“十四五”發展開好頭、起好步。市委常委、園區黨工委書記沈覓出席會議。
去年,園區國有資本布局得到優化,在推進城市更新、盤活低效資產、拓寬發展新空間等方面的作用進一步彰顯。去年,園區國企新建在建區內項目有50個,總建筑面積537萬平方米,總投資319億元,投資同比增長兩倍,多個項目實現拿地即開工。
去年,園區國資的產業培育能力得到增強,產業載體供給跑出“加速度”。在全力推進生物醫藥產業園等新增項目建設的同時,設立產業載體代建基金、工業載體提質增效基金,探索基金定建模式,放大國有資本杠桿作用,產業類載體新建和在建面積創歷史新高。截至去年,國企載體累計培育上市公司34家,占全區近60%,生物醫藥產業園、國際科技園、納米城重點企業全年吸納社會投資600多億元。
去年,園區發行全國首批、江蘇首單公募REITs和全國首單生物醫藥產業園類REITs。還發行了國內首支中新合作自貿區債,在同類債券中期限最長、利率最低。發行江蘇首支碳中和公司債,創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內最大規模?;鹦掷m顯現,園區產業投資基金由政府基金轉型為國企基金。截至2021年底,國企參與基金近百支,為760多家園區企業提供275億元資金支持,投資范圍涵蓋近半數園區上市企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