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杨仲
近日,经企业自主评价,党的二十大代表、全国劳模、张家港港务集团门机司机黄强成为该公司首位特级技师。近年来,张家港市向用人主体放权,跑出高技能人才培养加速度。目前,港城自主评价备案企业达300家,3年累计自主评价8万人次。
其实,不只是黄强,也不只在张家港的重点产业骨干企业中,企业自主评定高技能人才的范例越来越多。将人才评价权交给企业,不仅激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一池春水,高技能人才的快速成长也为企业向上发展不断赋能。以沙钢集团为例,在技能人才培养、使用、评价、激励等方面先行先试,高技能人才总量已超4000人,占职工总数的38%以上,有力推动了企业高质量发展。
从2020年开始,苏州致力于建设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,其价值导向就是要实现城市与劳动者的相融相生,让劳动者在为城市发展贡献一己之力时也找到自身的价值与归属。对于苏州这样的制造业大市、强市,直面的是转型升级、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,这就需要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,特别是打造技术精湛、数量庞大且稳定性强的高技能人才队伍。
近年来,伴随着行业的自动化、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,一线工人减少的同时,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缺口在加大。如何解决这些高技能人才缺口?一方面,要靠外部加快培养,比如说发挥技工学校的产教融合,加大培养产业所需、为企所用的高素质技工人才,比如说发挥城市公共服务职业技能培训的政策引导;另一方面,就是要发挥企业人才培养主体作用,将技能人才评价的“指挥棒”交到企业手中,让企业在技能人才的培养和认定上有更多自主权和话语权,这不仅加快企业人才的培养速度,而且企业可根据实际生产需求制定评价规范,认定出企业真正需要的技能人才。
制造业大市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,对于他们而言,技术等级的认可不仅意味着技能与才干的认可,还是实实在在收入待遇的匹配。无论是作为职业的上升通道,还是看得见的工资福利,技能人才很看重高技能人才评级这个金字招牌在礼遇劳动者、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苏州,即便是生产一线的工人,都有可能靠自己的不断努力进阶为高技能人才,实现与企业与城市的共同成长。